结晶水晶原理?

[field:writer/] 景门街化妆网 2025-01-31 22:33 0 0条评论

一、结晶水晶原理?

水晶的晶体形成过程

一、由液相转变为固相 

1、从熔体中结晶 当温度低于熔点时,晶体开始析出,也就是说,只有当熔体过冷却时晶体才能发生。如水在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结晶成冰;金属熔体冷却到熔点以下结晶成金属晶体。

2、从溶液中结晶 当溶液达到过饱和时,才能析出晶体。其方式有: (1)温度降低,如岩浆期后的热液越远离岩浆源则温度将渐次降低,各种矿物晶体陆续析出; (2)水分蒸发,如天然盐湖卤水蒸发,盐类矿物结晶出来; (3)通过化学反应,生成难溶物质。 外来物质的加入可以促使过饱和溶液结晶,如过饱和的二氧化硅溶液流到有石英颗粒的围岩(如花岗岩)中时,使围岩中的石英颗粒长大,形成水晶。 在自然界岩浆期后产生含有各种金属物质的热水溶液。从这种热液中沉淀出各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,如方铅矿、闪锌矿、萤石、方解石等,就是从溶液中生成晶体的例子。 

二、由气相转变为固相 

从气相直接转变为固相的条件是要有足够低的蒸汽压。在火山口附近常由火山喷气直接生成硫、碘、或氯化钠的晶体。这样的作用在地下深处亦有发生,如有些矿物就可以在岩浆作用期后由气体中直接生成(萤石、绿柱石、电气石等)。  

三、由固相再结晶为固相 

再结晶作用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: 

1、同质多象转变 所谓同质多象转变是指某种晶体,在热力学条件改变时转变为另一种在新条件下稳定的晶体。它们在转变前后的成分相同,但晶体结构不同。如在573度以上二氧化硅可以形成高温石英,而当温度降低到573度以下时则转变为晶体结构不同的低温石英(水晶)。 

2、原矿物晶粒逐渐变大 如由细粒方解石组成的石灰岩与岩浆岩接触时,结晶成为由粗粒方解石晶体组成的大理岩。 

3、固溶体分解 在一定温度下固溶体可以分离成为几种独立矿物。例如由一定比例的闪锌矿和黄铜矿在高温时组成为均一相的固溶体,而在低温时就分离成为两种独立矿物。 

4、变晶 矿物在定向的压力方向上溶解,而在垂直于压力方向上再结晶,因而形成一向延长或二向延展的变质矿物,如角闪石、云母晶体等。这样的变质矿物称为“变晶”。有时在变质岩中发育成斑状晶体称为“变斑晶”。 

5、由固态非晶质结晶 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却,固结为非晶质的火山玻璃(黑耀石)。这种火山玻璃经过千百年以上的长时间以后,可逐渐变为结晶质。

二、结晶水的类型?

在矿物晶格中占有确定位置的中性水分子H2O;水分子的数量与该化合物中其他组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。如石膏Ca(SO4)·2H2O、胆矾Cu(SO4)·5H2O、苏打Na2(CO3)·10H2O,分别表示其中含有2、5、10分子的结晶水。由于在不同的矿物的晶格中,水分子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,因此结晶水脱离晶格所需的温度也就不同,但一般不超过600℃,通常为100~200℃。

当结晶水逸出时,原矿物晶格便被破坏;其他原子可重新组合,形成另一种化合物。

三、什么是结晶水?

结晶水存在于晶体中,也被称为水合水。

结晶水是结合在化合物中的水分子,它们并不是液态水。

很多晶体含有结晶水,但并不是所有的晶体都含有结晶水。

在一些情况下,结晶水是在给定温度下物质中水的总量,并且大部分以确定的化学计量比存在。

溶质从溶液里结晶析出时,晶体里结合着一定数目的水分子,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。 

四、结晶水怎么形成?

远在地球的地质生成时代,地球表壳几乎都是无水矽酸的化学物质,是一种如似胶水黏稠状的无色物质,经地壳高温高压,使无水矽酸中的二氧化矽含量达到超饱和。随着地幔岩浆物质在侵入活动中沿着地壳薄弱处的上升,加之温度的逐渐降低,岩浆中的SO2(即石英),在有充裕的生长空间中慢慢的冷却形成水晶。

远在地球的地质生成时代,地球表壳几乎都是无水矽酸的化学物质,是一种如似胶水黏稠状的无色物质,经地壳高温高压,使无水矽酸中的二氧化矽含量达到超饱和。随着地幔岩浆物质在侵入活动中沿着地壳薄弱处的上升,加之温度的逐渐降低,岩浆中的SO2(即石英),在有充裕的生长空间中慢慢的冷却形成水晶。

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;结晶不完美的就是石英: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;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成为蛋白石;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,就组成玉髓、燧石、次生石英岩。结晶习性:结晶完美的水晶晶体属三方晶系,常呈六棱柱状晶体,柱面横纹发育,柱体为一头尖或两头尖,多条长柱体连结在一块,通称晶簇,美丽而壮观,形状可谓是千姿百态。除了常见的长柱状外,还有似宝剑形,有的若板状,有的如短柱形,有的像双锥。有的小如手指,有的大如巨石;有的不足半两,有的重达300多公斤。

五、结晶水化合物失去结晶水是什么变化?

答: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是化学变化,因为有新物质生成。

比如常见的五水硫酸铜,是硫酸铜结合水分子构成的蓝色晶体,当加热失去结晶水时,生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,发生了化学变化。这里需要与蒸发析出区分,蒸发只存在化学键的合成,没有旧键断裂,属于物理变化。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,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,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。

六、结晶水化合物失去部分结晶水会怎样?

是变质了,发生了化学变化。

1、结晶水化合物中结晶水有几种不同的结合方式:一种是作为配体,配位在金属离子上,称为配位结晶水;另一种则结合在阴离子上,称为阴离子结晶水。

2、以五水硫酸铜为例: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后失去结晶水,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(1)五水硫酸铜的结构:(2)五水硫酸铜中的结晶水,有4个是以配位键的形式与中心原子Cu2+相结合形成了[Cu(H₂O)4]2+,还有一个水是以氢键的形式结合,失去结晶水的过程断掉了[Cu(H₂O)4]2+中的配位键,形成了新的物质CuSO4。所以是化学变化,变质了。

七、晶体带结晶水的遇到水就没有结晶水了吗?

是的。

化学结晶水存在于晶体中,也被称为水合水。结晶水是结合在化合物中的水分子,它们并不是液态水。很多晶体含有结晶水,但并不是所有的晶体都含有结晶水。在一些情况下,结晶水是在给定温度下物质中水的总量,并且大部分以确定的化学计量比存在。溶质从溶液里结晶析出时,晶体里结合着一定数目的水分子,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。

八、为什么结晶水合物加热去除结晶水是化学变化,溶于水是物理变化?

可以参阅

谈谈结晶水合物

结 晶水合物加热脱水破坏了结晶水合物的分子结构,所以是化学变化。而溶于水却没有破坏结晶水合物的分子结构,因而是物理变化。

九、硫酸钠结晶水?

可以的

十水硫酸钠就是芒硝,芒硝(Na2 SO4·10H2O),又名格劳柏盐,含结晶水55.9%

在100℃时失去结晶水。在干燥空气中逐渐失水而转变为白色粉末状无水芒硝

而生石灰或石膏等干燥剂作用下,更容易失水。

十、石膏结晶水是什么?

石膏结晶水存在于石膏晶体中,也被称为水合水。结晶水是结合在化合物中的水分子,它们并不是液态水。很多晶体含有结晶水,但并不是所有的晶体都含有结晶水。通常结晶水是在给定温度下物质中水的总量,并且大部分以确定的化学计量比存在。溶质从溶液里结晶析出时,晶体里结合着一定数目的水分子,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。